远见分享会 | 我们从分享中获得了什么?

· 远见理念,互动分享会,志愿者寄语

述:吴熙昌、于心蕊

撰写:Celine Sun

- 写在前面 -

最近,世界最大的对冲基金公司桥水(Bridgewater)创始人瑞·达利欧与中国财经人士举行了一场线上对话,这位73岁的世界知名投资家在讲述他对世界经济看法的同时,也聊到了他对人生不同阶段的感悟。

“一个典型的生命周期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你是一个孩子,你要依赖其他人,你正在成长,需要在学校里面学习;在第二个阶段,你开始变得独立,其他人开始依赖你,你成为父母,照顾孩子,还需要去平衡你的工作和生活。”

“然后,你会进入人生的第三个阶段,你不只是追求自己的成功,也想要让其他人能够成功,想要把你学到的传授给其他人。我现在就处在第三个阶段。”

正如达利欧所说,当进入人生“第三阶段”时会自发产生一种心愿,希望把自己积累的人生经验和心得分享出去,让他人受益。

这种心愿在很多人中有共鸣,不过比这个心愿更宝贵的是付诸行动,比付诸行动更宝贵的是坚持不懈。

2020年成立的公益组织远见教育基金会就汇聚了这样一批人。基金会的创始人王维汉设立了远见奖学金,希望为国内高校有志向的优秀青年提供物质和精神支持。

在精神层面,远见奖学金的两个主要项目是远见导师制和远见分享会。前者为每一位远见学子对接一位导师,定期交流辅导;后者会以线上互动交流的形式为学生提供高质量、多元化的通识教育,开拓视野,深化思维。

这个形式和理念吸引了很多志同道合者加入。他们中有正在奋斗的创业者、高校老师、资深软件工程师、硅谷投资人、建筑设计师、全职妈妈……

吴熙昌和于心蕊是最早参加远见分享会项目的成员。他们讲述了远见是如何从零开始搭建的分享会,也谈到了学子们一点一滴的变化和成长带给他们的感动。 

阅读时长约为3分钟。

01

“我们每个人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但是我们内心都不满足于此。”

以前就读心理学和教育传媒专业的吴熙昌是第一批加入远见的导师兼志愿者。他目前担任远见理事和策略研究组负责人。

“我们每个人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但是我们内心都不满足于此。远见把我们聚集在一起做同一件事——帮助年轻人成长。从这个角度看,加入远见可以说是一种我们集体心理的投射吧。”

broken image

 

▲吴熙昌目前担任远见理事和策略研究组负责人

远见分享会从2020年秋季起步,目标是为高校学子提供高质量的通识教育,帮助他们更深入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开阔眼界。第一年里,这个项目办过一次迎新会和七场主题分享会,涉及的领域包括终身学习、公益事业、创新与创业、可持续发展、亲密关系、元认知等。

“第一年真的是摸着石头过河。”吴熙昌是创立分享会的主要成员。“最初,分享会的嘉宾就是远见导师或者导师的朋友。他们都是某领域的专业人士,但是没有和学生们直接沟通的经验。我的工作就是把他们的专业知识变成学生能理解的东西。”

负责项目组织实施的是另一位志愿者于心蕊,谷歌公司软件工程师。在远见,她被吴熙昌形容为分享会里的“班主任”。她要去统筹每一次分享会的流程,协调各方时间、募集志愿者来试听,以及收集学生们的反馈。

“有一次我们在讨论分享会上每个学生的活跃度,有人问我是怎么把每个学生的名字都记得那么清楚,我说我跟着他们一起参加了两年的分享会,能记得不清楚吗。”于心蕊笑着说。

每次分享会为线上两小时互动直播,但是前后筹备起来却要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比如春季分享会的直播是从二月份开始,但是准备工作需要从前一年年底开始,从确定主题、联系分享嘉宾,到协助嘉宾准备提纲,之后是试听、直播、收集学生意见。八月到十二月期间,内部复盘总结经验,遴选下一学年的主题和嘉宾。

02

“我们在帮助他们之后,他们会想到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周围的人。”

第一年的分享会里,学生们投票选出了他们最喜欢的主题是公益事业,其次是终身学习和元认知。

这让远见分享会的成员既感到吃惊,也感到欣慰。

当时,公益事业分享会的演讲嘉宾是龙湖公益基金会项目总监葛上卿,他和学生们讲了如何去正确对待公益事业,如何用自己的力量做公益,怎样甄别受益群体的实际需求,以及如何让公益事业运转得有效和健康。

“我们远见资助的很多孩子来自比较偏远的地区。这次会后,他们对我们说,毕业后希望也可以参与到自己家乡的公益事业中去,比如去做助教,帮助家乡的孩子。”于心蕊听到学生这样的反馈很感动。

“我们在帮助他们之后,他们会想到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周围的人。这其实就是我们希望学生们具有的一个品质。”

broken image

▲远见志愿者于心蕊被称为分享会的“班主任”

在分享会里,远见成员们还看到了学生们的其他变化。

比如学生伯菊曾经是直播间里最沉默的一个,不敢表达自己,但渐渐地在分享会氛围的影响下变得开朗和坦然了,现在已经是讨论小组里的积极分子;山西的大二学生王彤在听了创业创新的主题会之后,被演讲嘉宾谢岩敢想敢干的经历所打动,表示也希望突破自己的舒适圈,行动起来;还有许多的学生觉得元认知和终身学习分享会里的知识,打破了他们之前的认知误区,开阔了视野……

在这第一年,远见导师和志愿者也从分享会里看到了不少值得反思和需要调整的地方,比如如何选择主题,以及如何让学生们有更强的参与感。

之前远见用心准备的创业创新分享会,有的同学很受启发,但是有的学生却觉得这个话题离他们的生活很遥远,理解起来很困难。

分享会小组后来做了总结,发现远见资助的学生来自全国二十余所高校,学生的专业、背景很不相同,需求也不同,需要根据他们的特点去调整内容。

03

“分享会与众不同之处第一在于互动,第二在于定制。”

如今在互联网上,各个机构、媒体推出的各种门类的讲座、课程层出不穷,年轻人可以选择的不胜枚举。同样是线上宣讲会形式,远见分享会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我觉得分享会与众不同之处第一在于互动,第二在于定制。”

基于之前的经验,分享会采取了以学生为主导,演讲嘉宾起引导作用这种“反转”的形式,加入更多分组讨论环节,让学生更多地去表达自己,去思考和提出问题。

“另外,虽然远见分享会不像远见导师制那样一对一,但我们是针对远见这一个年度的学生特点和需求来做的定制。”于心蕊说。

从第一次面试到定期交流,远见导师团队对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会有了解,策划分享会内容时会有所参考,根据学生的成长需求去调整和更新每学期的主题;会上也会有志愿者去记录每个学生的参与度,学生有疑问也会请演讲嘉宾做会后答疑。

在进行了上一年的摸索之后,志愿者和学生们进行了一对一的访谈,倾听他们的感受,之后进行了复盘,制定下一学期的分享会计划。

负责教学内容的吴熙昌说:“我们发现分享会这件事需要有系统思维和团队思维,需要先想好不同主题之间的关联;此外,在选题上要更多了解学生们的实际需要,以及我们想向他们表达的东西,就像我们希望他们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去为祖国做贡献。

broken image

04

“虽然学生们不一定注意到了我,但是我会默默地看着他们长大。”

吴熙昌在加入远见前曾在中国和美国参与过几个教育项目。在遇到远见之后,他觉得找到了更多“同频”的小伙伴儿。

“在分享会,我们把总结出的对人生重要的东西传达给学生。也许他们当时并不完全理解,但是我们希望对他们将来能有积极的影响。在某一天,他们也许会突然回头来看,发现这个是远见当年告诉我的道理。”

于心蕊加入远见是缘于她的校友和同事孔潇潇在为远见奖学金募集捐款时对她说远见很缺志愿者,问她愿不愿意帮忙。于心蕊欣然同意,原因很明确:远见和其他公益项目不同的点在于能直接与学生互动。

“学生们会跟我说这节分享里有的地方很有帮助,也会说有的地方他不喜欢,我都听得很开心。直接或者间接帮助过一些年轻人的成长,这带来了一种成就感。这是我开始加入远见的想法,这个想法确实得到了实现。

在一次分享会上,身居美国硅谷的于心蕊坐在电脑前,通过屏幕看到学生伯菊正坐在自家农家院子里一张小板凳上专心在听,清风略过,一群小鸡小鸭从她身边走来走去。那种物理上的距离感好像一下子被拉近了,感觉听讲的学生就像个可爱的邻家妹妹,于心蕊心里暖暖的。

“虽然学生们不一定注意到了我,但是我会默默地看着他们长大。”